今年開始,部分大學校系即將採計英語聽力測驗,以英聽成績作為篩選高三考生的門檻,未達門檻者,即使其他科目的成績再高也不會錄取。國中升高中的國中教育會考,也將首度把英聽納入英文考科,列為計分的項目。《中國時報》記者特別為此走進基層,做了深度的採訪報導,發現偏鄉弱勢的學生是政策下被忽略的一群,遠非我們身處台北都會的官員所能想像。英文很重要,但不是全部。許多專家都認為,語文和數學是學生的關鍵基本能力。幾十年前,全球化尚未興起,語文大約就等於國文,外語(英文)的地位並不顯著。後來時代變遷,全球化風行草偃,英文所扮演的角色明顯吃重。當今國際間的流動日趨頻繁,即使不出門,網際網路也能串起全世界,英文就是與外界交流、互通有無的國際語言。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懂了英文這個通用語,我們就有了全球流動的本錢,有了本錢才有競爭的優勢。英語力能提高競爭力,因此英語力的培養,是我們教育很重要的一環。然而,人各有志,天生我才也必定有用。人有各種性向才能,有些人志不在英文,對學英文興趣缺缺。有些人雖然並不排斥,可是不管再怎麼努力,外界再怎麼幫忙,他們的英文就是不行。碰到這種情況,我們就要傾聽個人的意願,認清自我的侷限,調整自己的心態,學會對自己負責,盡力就好。學校、教育主管機構也要放下「大家長」的身段,避免「我這是對你好,你聽我的話就是」的威權心態。回到英聽本身。英聽不是獨立的能力,英聽的好壞,跟閱讀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。而英文閱讀,以及由閱讀衍生出來的單字、片語、文法、句構、篇章等種種能力,就是目前傳統英語教學的重點。英聽不好,或許應該回歸到這些能力本身,從單字、片語、文法、句子來加強,從根本著手。理論上,英語學習要聽、說、讀、寫並重,不可偏廢。台灣的英語教學長久以來過分重視文法閱讀,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文化下,有關單位想藉由英聽來矯正此一積習,還給語言學習中「聽」該有的地位,方向沒錯。然而近年來大環境不佳,社會的經濟也未見起色,許多家庭還在為生活奔波,多一個考試等於多一個負擔。偏鄉地區的師資不足,資源欠缺,弱勢家庭也有經濟難處,這些社會因素我們都必須考慮。如果考英聽是個既定的政策,那麼治標之道,或許可以把英聽放到同一份試卷,不單獨舉行考試,而且只作為高中、大學篩選的參考,而不是絕對的門檻。至於治本之道,茲事體大,牽涉甚廣,教育主管當局應當多多傾聽不同的聲音,廣納意見,共謀對策才是。如此,才不會落入一意孤行,讓原本的良善美意打了折扣。(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)



45C0AEDE602E5AD7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91pl3tpp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